搜尋:楊詠嫦


「風雲人物」、「你」與權力

楊詠嫦

去年底,《時代雜誌》竟然選舉「你」為2006年的「風雲人物」! 突然發現,原來「你」舉足輕重! 事實上,踏進廿一世紀,權力重心,不論政治、社會和文化方面,已經不斷轉移。九一一事件,造成極大的震撼,因為一小群恐怖份子,憑著少許資源,竟能威脅全球大國。在香港,一個寂寂無聞的「巴士阿叔」,他的YouTube「名句」,居然家傳戶曉。在網絡世界裡,影響力至深的,不一定是……


一本內容穩妥完備,且富獨創性與時代性的釋經書:《普通書信•壹與希伯來書》

2024-06-12 / 楊詠嫦博士

非常欣喜看見譚志超博士的心血成書。《普通書信•壹與希伯來書》之出版,不但為華人神學界增添一本高質素的註釋書,更標誌著新一代華人福音派學者日臻成熟。 首先,譚博士這本註釋書甚具學術分量。這些新約書信充滿釋經及神學難題,例如希伯來書具有豐富的舊約背景,箇中細節該如何理解?希伯來書第六章是否意味救恩可以失落?雅各的「因行為稱義」和保羅的「因信稱義」是否互相抵觸?為何彼得後書……


一本振奮人心的見證:《癌病中的安慰》

2023-11-06 / 楊詠嫦(播道神學院第五任院長 )

七十年代,當我還是中學生,第一次接觸癌症。那是學校的副校長,她温文爾雅,年青有為,可是不敵絕症,結果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不已。那年代,患癌症的人不多,人們對癌症的認識很淺,只知道它十分可怕,患上癌症與死亡差不多是同義詞。  隨著患癌的人越來越多,此病越來越普遍,一般人對癌症無疑是認識深了,但是它的可怕程度卻絲毫不減。癌症病人,固然要面對死亡的威脅,也要忍受治療過程中……


切勿迷失在網絡,回歸上帝的國度

2023-07-25 / 梁錫強 醫生

若干年前,在網上看到一則笑話:蜘蛛想和蝴蝶交朋友,蝴蝶卻拒絕了牠。蜘蛛問:「我自問一表人才,你為甚麼拒絕我?」蝴蝶答:「我媽媽說,整天在網上混的都不是好人。」倘若我們依照這個邏輯推論,今天的社會,的確沒有幾個好人。   廿一世紀是一個訊息時代,網絡世界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與我們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根據英國2020年的統計,成年人每天平均花上……


《網上謊情色》——深入探討互聯網上的信仰陷阱

2023-07-06 / 楊詠嫦博士

《網上謊情色》是一本極具時代觸覺的好書,把互聯網文化的現象、特色、危機和弊病分析得淋漓盡致,全因作者梁錫強醫生純熟地整合多方面的觀察和學問。  首先作者整合互聯網文化的時空。時間方面,他探古知今,透過比較古代近代文化和網絡文化之不同而凸顯網絡文化的特色及所帶來的轉變,從而展望網絡文化未來的發展趨勢及所導致的危機。空間方面,他整合香港和英國的社會變遷,幫助已活在地球村……


若去若留活出召命

2022-06-17 / 陳傳華

「新常態」這詞近年常被採用,一般是指危機發生後,在不同層面如政治、經濟、社會等進入新狀態,並漸定下來成新常態,至此人才能適應並安定活在其中。近年全球的危機,人人都盼能進入新常態並安定生活,惟危機揮之不去,且愈演愈烈,包括疫情、政局、經濟、戰爭等,令人心不安。 香港正是在危機的風眼中,有着不同意識形態和信念的香港人,不少在這兩年重新思考和計劃未來的生活方式,有的離去,有的留下。……


移或不移——實踐召命兩般皆可

2022-06-17 / 楊詠嫦 博士

究竟是否移民英國?對很多香港基督徒來說實在是兩難,一方面為了下一代有更美好的成長環境,甘願冒險去到一個陌生國家生活;另一方面,可能尚有高堂在港需要照顧不能離開,又或很難放下入息穩定的工作,更難的是要放棄本身的專業,從頭開始…… 除了以上的考慮外,還有其他因素值得考慮嗎?在父神大計劃裏,移民或不……


事奉路上的春夏秋冬

2021-07-01 / 楊詠嫦

1. 引言 我於1983年蒙召踏上全職事奉的路,轉眼已接近三十年了。二十多年來,曾在不同崗位服事神,先是在教會作傳道,後回母校播道神學院任教,近年更承擔院長一職。回想自己事奉的道路,充滿主恩,要學習的屬靈功課也很多。心境經歷如同季節的變化,有點像畫家筆下的四季,也有點像中國農耕的節奏:春萌、夏榮、秋收、冬藏。篇幅所限,只能分享其中點滴,盼與弟兄姊妹互勉。 ……


有愛,主日學事奉就容易很多……

2021-09-07 / 楊詠嫦

參與主日學教學的信徒或許有這樣的經歷:加入事奉時滿腔熱誠,立志要把神的話語教導下一代,但隨著時日過去,由於未能應付各樣挑戰,教學熱忱便漸漸冷卻,例如,眼見學生進步不大、上課紀律未如理想、學生性格或態度出現困難、個人工作忙碌身體疲憊等,都足以令事奉的人感到沮喪及萌生退出之想。 究竟有甚麼力量能使我們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仍堅持下去呢﹖只有愛――有神的愛,就容易很多。 ……


「深入淺出」的藝術

主日學講座05

2021-09-07 / 楊詠嫦博士

作為傳道和聖經教師,我常提醒自己,講道與教學一定要「深入淺出」。 別以為「深入淺出」是容易的事,「深入淺出」其實非常考功夫。 「深入淺出」不同「淺入淺出」。「淺入淺出」是一種沒有深度的功夫,內容是膚淺的,表達也是初淺的。雖然「淺入淺出」能讓初哥一下子就吸收過來,但是它沒有持久吸引力,聽的人很快就覺得乏味了。例如,我們傳道的人,若只懂講信主得財富健康的道理,就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