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淺出」的藝術

主日學講座05

2021-09-07 / 楊詠嫦博士

作為傳道和聖經教師,我常提醒自己,講道與教學一定要「深入淺出」。

別以為「深入淺出」是容易的事,「深入淺出」其實非常考功夫。

「深入淺出」不同「淺入淺出」。「淺入淺出」是一種沒有深度的功夫,內容是膚淺的,表達也是初淺的。雖然「淺入淺出」能讓初哥一下子就吸收過來,但是它沒有持久吸引力,聽的人很快就覺得乏味了。例如,我們傳道的人,若只懂講信主得財富健康的道理,就很難滿足屬靈胃口比較大的信徒了。

「深入淺出」也有別於「深入深出」。雖然「深入深出」表示內容具有深度,但是它表達深奧,只有行內人才聽得明白。正所謂曲高和寡,知音有限。涉足學術的人,在研究過程中,有時「深入深出」,在所難免,但是在教學的層面,就不適宜了。

「深入深出」最明顯的好處,就是能儘量讓更多人受惠。例如一篇主日講章,若能深入淺出,知識份子固然很容易明白,就是會眾中目不識丁的婆婆,也能吸收真理。

既然「深入淺出」有這個優點,為甚麼很多傳道人和主日學教師講解並非如此呢?我想可能有以下原因︰

  1. 可能源於誤解,以為「淺出」的道理一定不夠深入。婆婆都能明白的道理,有何深度可言?誰不知「深入淺出」巧妙之處,在於它既易明,又深入。例如,一篇深入淺出的主日講章,一方面要令婆婆明白,但另一方面,卻要叫大學生感受挑戰性!「深入淺出」的道理,對具深度的人,應該具吸引力,因為它思想深入,能有「繞樑三日」的果效。葡萄園的比喻(太20:1-10),就是最好的例子。這個故事,小孩子也能重述。同時,對於思想成熟的人,也甚具震撼性。它挑戰我們人類那份「自己應得」的心態,突出了「恩典的無價」,令人不得不反覆咀嚼。
  2. 或者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擔心倘若自己表達淺白,別人就會認為他沒有學問。於是,要賣弄一下聖經原文、學術字眼、名家學者、或抽象觀念,藉此抬高身價,務求令人刮目相看。倘若這是我們的毛病,我們需要求主改變我們的心態。
  3. 更普遍的原因,是由於教導者並未完消化聖經的教訓,流於咬文嚼字,或抄襲註釋書之內容,並未體會箇中真理。又或講者自己也未曾在生活中經歷這個真理,以致淪為瞎子領瞎子。沒有真正體會,往往紙上談兵,又怎能做到舉一反三、因材施教、「深入淺出」的地步呢?

所以,要做到「深入」,我們自己必須首先成為一個有深度的信徒。我們要花時間讀聖經,啃聖經,背誦聖經,思考聖經,明白聖經。又要付代價實踐教訓,經歷聖經,好讓深邃的天國奧秘,成為我們生命的內涵。再者,一個具深度的人,要有很強的反省能力。他能夠深入反省聖經對現代人的意義,察驗社會潮流文化如何潛移默化影響信徒,敏銳聖經微聲細語,並勇敢面對自己內心各種掙扎。只有這樣不斷反省更新的信徒,他所分享的道理,才能觸動人心。

與此同時,要做到「淺出」,我們就要多留意別人的需要。要多問︰別人關心的事物是甚麼呢?別人的程度如何,能夠理解嗎?要用怎樣的比喻別人能具體明白呢?別人在生活中如何能實踐聖經的教訓呢?當我們多留意別人的心態及處境,便能設身處地,為會眾和學生度身定造適合他們的表達方法,把自己所吸收了的深入道理,用容易明白的方法,表達出來。換句話說,一個能做到深入「淺出」的教師,必須對人感興趣。一個人若不考慮別人的接收能力,只顧發表自己的見識,恐怕只是一個自我中心的人吧了!

由此可見,「深入淺出」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生命質素,須假以時日和功夫浸淫。為此,我與傳道者和聖經教師互勉,一生培養「深入淺出」的情操,讓聖經本身那份「深入淺出」的優美,透過我們生命流露出來!

(原文刊載於播道神學院院訊第一三一期二零零五年二月,版權所有,請勿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