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下陰間的現代意義
2025-03-20 / 李子健博士
經文:彼得前書三章19節
教會紀念復活節,一般將重點放在星期五的受難節和星期日的復活節上。星期六一般沒甚麼特別活動,只呼籲信徒以安靜默想等候週日來臨。但不知你有否想過:耶穌星期五死了,星期日才復活,那麼星期六在幹甚麼呢?衪在沉睡補眠嗎?早期基督徒對此有很豐富的想像,他們不認為耶穌在受難與復活之間沉睡了、靜默了;相反,耶穌很忙,衪死後下到陰間大鬧一番,令陰間雞犬不寧。情況有如中國傳統的「破地獄」般,在死後的世界「搞搞震」。
- 一. 永不止息的愛
雖然彼前三19看似難解,但早期教會都傾向將其解釋為基督下陰間,向未得救的靈魂傳福音。因此,經文中的「靈」(pneuma)字被理解為死人的靈魂。這種解經傳統在早期基督教的亞歷山大學派尤其盛行,以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和俄利根(Origen of Alexandria)為佼佼者。這兩位早期教父,都十分肯定這段經文是指基督將福音傳給陰間裡未曾信主的人,除了舊約以色列人的先祖,還包括外邦人如希臘有名的哲學家,甚至是從前被上帝滅絕的惡人。
必須強調的是,革利免和俄利根都以寓意或靈意解經(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聞名,但對於彼前三19卻是絕對的字面解讀。這反映他們均認為經文的意思非常清楚明暸,以致不需運用寓意或靈意去處理。現今基督新教傳統往往容易忽略這些古代教父的洞見,這也許是過份強調唯獨聖經的後遺症。近年學術界(包括聖經研究領域)流行教父學的研究,反映學界開始重新審視過往他們對教父們的誤解和偏見。
當然,將彼前三19解讀成基督下陰間,這樣的解經結果在後世引起了不少神學爭議(如普救論的議題)。然而,即使撇除亞歷山大學派較為傾向普救的解讀方法(事實上也不是絕對的普救),最少在整個早期教會的傳統裡──無論是教父和典外文獻──都一致肯定基督下陰間傳福音給舊約的聖徒。所以,今天我們念的使徒信經裡,正正有一句:「下到陰間,第三天從死裡復活。」
先放下種種神學爭議,這裡值得我們問的是:為甚麼早期基督徒如此確信,福音必須傳給已逝去的人?
香港近期有一部非常火熱的電影──《破.地獄》,打破了香港華語電影有史以來的最高票房紀錄。我在網上讀到有關此電影的留言與評論,令最多觀眾觸動的,就是思念到自己已逝去的親人和愛人。當中很多美好與不堪的回憶、家庭關係中的想愛與不懂愛、戀人之間的糾紛與掙扎,使人對電影情節產生共鳴。流淚,不只因電影情節感動,而是讓人想起種種既珍視但又不堪回首的記憶。
我想,當早期基督徒詮釋基督下陰間為向死人傳福音,也是懷著類似的心情。無論是過去以色列的先賢,還是家族中逝去的親人,仍在世活著的信徒們也希望和確信,上帝絕不會忘記他們所愛之人。有一天,所有人都會重聚,無論這是在天堂,還是在地上的新天新地。
老實說,我自己大概也是常常懷著這種心情。也許是年紀漸大,經歷生離死別的情況愈來愈多,一些我熟悉的朋友、親人都突然患病,甚至離開世界。有時候,我連向他們告別的機會也沒有,只有突然收到消息的震撼。記得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常常出席喪禮,無論是基督教的喪禮,還是民間宗教的喪禮。每次參加喪禮,都深刻地感受到現場親友對先人的思念,即使是基督徒的喪禮也不例外。最記得一次參加實習教會舉行的火葬儀式,當先人的棺木被推進火葬室的那一刻,我聽到身邊的親友呼天搶地哭著。那時我明白到,即使有信仰,對所愛的不捨也是人之常情。
思念背後,其實是盼望有一天能再次與他們相見,這是基督信仰的盼望。雖然我們都明白要珍惜眼前人;但如果可以,我們仍會希望與所愛之人的關係能持續到永遠。這也代表我們今天與身邊人所建立的關係是有長遠的意義,而不是短暫的虛無。只是,人世間的光陰實在有限,有一天我們都要暫時分別,必須等到永恆來臨的那一剎,才能夠將未講完的話講出來、將未了的心願完成、將未完全表達的愛表達出來。試想想,如果基督教的核心是神愛世人,難道愛在最後不應該被圓滿嗎?
二、永不止息的公義
基督下陰間的另一種意義,是關乎公義的實現。當基督向陰間的靈傳道時,衪同時也打敗了掌管陰間的邪惡勢力──魔鬼的權勢──以致被囚禁在陰間的人得著釋放。經文用「監獄」(phulake)這個字很有意思,是將陰間比喻成囚禁靈魂之地。因此,古敘利亞文聖經(Peshitta)直接將經文「監獄裡的靈」直譯成「陰間(shiol)裡的靈」。
在當時的觀念裡,死亡往往被視為邪惡的象徵,是上帝必須打敗的敵人。希伯來聖經以sheol一字(中文翻譯成陰間)形容人死後的世界。那裡是地底下靜止的空間,是世上所有人──無論是義人和惡人──死後的歸處。後來,當希羅文化成為猶太地的主流,死後世界的描述就變成用hades這個字(中文同樣翻譯成陰間),是由希臘神話裡掌管死人的神明「黑帝斯」(Haidēs)演變而來。
《七十士譯本》將希伯來聖經所有sheol都翻譯成hades,可見其影響力之深遠。那麼,由sheol變成hades,有甚麼分別呢?其中最大分別,就是為死後世界注入了正邪的觀念。在早期基督教的語境中,魔鬼撒但往往被視為陰間的掌權者,囚禁死後進入陰間的靈魂。
所以,基督在十字架上受難後,衪也曾落到陰間,但不是變成一名被囚禁者,而是作為得勝者攻破陰間,並打敗魔鬼,最後征服陰間。當早期基督徒身處羅馬帝國的壓迫中,羅馬是代表魔鬼的爪牙。因此,基督征服陰間同時象徵著征服羅馬這個邪惡勢力,為當時的信徒帶來盼望,這是公義的終極表達。
這在現實層面也許沒能帶來即時的改變,受逼迫的仍是繼續受逼迫,要殉道的最後也確實殉道。然而,基督戰勝陰間指向一種終末的盼望,即上帝最終會扭轉塵世間各種的不公不義,因基督已將人類最大的敵人──死亡的權勢──解決,預表世界將來的終局。如此,跟隨基督出死入生的人不再被現世的權勢所困住,而是定睛等候那最終的勝利,甚至得到勇氣;此刻,就讓這勝利在地上首先發生。這是在宣告邪惡只是暫時,而上帝最終要來臨。
說到這裡,也許我們都能明白,公義往往有時很難在當世便實現,甚至在歷史中,正義與邪惡總是反覆交替。當我們想到在世經歷許多苦難和不幸的人,假如他們死後再沒有下文,這怎麼能算公平?有人生於貧窮,有人年輕時死於非命,有人天生殘缺,有人自小已受疾病煎熬,有人死於暴政,有人死於戰亂或天災或人禍……自古到今,活在不幸裡的人,大概比活在幸福裡的人多。每個人都嘗試努力地活著,但可以自由追求自己夢想和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人,又有多少?如果這世界真的有神,難道祂不應該消解這些不公平嗎?假如再沒有死後,人只是塵垢中的原子隨風飄散,那就正如保羅所說:「若死人不復活,我們就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要死了。」除非,天平有一天出現倒轉的機會,世間的一切憾事能有再次圓滿的機會。或許只有這樣,每個人的生命,或貧或富,才能說是被賦予了同等的價值。
而在基督教節期裡,確實有名為「聖週六」(Holy Saturday)的傳統,是專門紀念「基督下陰間」這個教義──拉丁文是Descensus Christi ad Inferos,也可譯成基督下死人之地(inferos可指死人)。當然,在古代猶太教和早期希羅文化中,死人之地就是「陰間」(希伯來文sheol、希臘文haidēs,現代中文聖經都譯成陰間)。所以,基督下陰間本身不是講耶穌落地獄,而是在受難與復活的3天之間,到死人之處完成救贖工作的最後一步。
聖經沒有很明確記載基督下陰間做甚麼,但不乏描述基督曾下陰間這動作。最明確的,例如彼得前書三章19節提到「他(耶穌)藉這靈曾去傳道給那些在監獄裡的靈聽」。雖然有些學者認為這經文和下陰間無關,而是跟以諾升天的傳統有關,但不能忽略的是,早期基督教的詮釋史/接受史(reception history)都將這段經文解讀為基督下陰間的奧祕。
因此,以下想藉著彼得前書三章19節,思考基督下陰間對於早期教會的意義,從而反思這個教義對我們現代人的意義。
三、結語
細心想想,如果基督救贖的意義只是為「你」的罪而死,那麼基督教其實並沒有甚麼過人之處,也不過是為了填補資本主義下個人道德感的缺失而已。這可能只是一種自戀的宗教,為中產生活的空虛添上一點品味。相反,基督下陰間,代表衪的救贖是普世的,超越時間空間,達致聖徒相通。衪的救贖彰顯正義,要將邪惡毀滅淨盡。古今中外,在殘酷的人類歷史中,如果愛不能延伸到我們所愛的每一個人身上,如果公義不能彰顯在受壓迫的人當中,這又怎能算「好消息」?惟有愛永不止息,邪惡在世間灰飛煙滅,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救贖。
原載於《時代論壇》第1957期,已獲《時代論壇》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羅慶才:〈十架在哪裏?再思基督受難:關愛和憐憫的十字架〉
蔡錦圖:〈在艱困中跟耶穌走下去〉
延伸讀家推薦:
蔡錦圖:《踏上十架路:與耶穌同行的思考》(聖言啟導系列)播道會文字部 出版
《2025年大齋期靈修手冊》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