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教育的反思

2024-10-26 / 郭文池牧師

馬可福音有一段關於主耶穌門徒「失禮」的記載:

耶穌到了門徒那裏,看見有許多人圍著他們,又有文士和他們辯論。眾人一見耶穌,都甚希奇,就跑上去問他的安。耶穌問他們說:「你們和他們辯論的是甚麼?」眾人中間有一個人回答說:「夫子,我帶了我的兒子到你這裏來,他被啞巴鬼附著。無論在哪裏,鬼捉弄他,把他摔倒,他就口中流沫,咬牙切齒,身體枯乾。我請過你的門徒把鬼趕出去,他們卻是不能。」耶穌說:「噯!不信的世代啊,我在你們這裏要到幾時呢?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把他帶到我這裏來吧。」(可九14-19)

這段經文說及一個多年來備受惡鬼纏擾的孩子,他父親用盡了方法都不能幫助自己心愛的孩子脫離桎梏,最後孤注一擲,帶着僅有的一絲希望到門徒那裏求助,但可惜最終仍不得要領。門徒面對這個尷尬的場面,也許是為了挽回一點的顏面,他們放下受苦的孩童,將焦點錯配至與文士辯論。這樣就締造出一幅很奇特但難過的場境:門徒及文士這些宗教領袖因求助者而引發了辯論,卻無視求助者仍在旁繼續受苦。相信不論最終是誰贏得這場辯論,卻絲毫不能減輕這求助家庭的痛苦!

事實上,門徒這個尷尬的困局,往往就是今天我們作教會領袖很現實的寫照;甚至也是今天神學教育的寫照——神學教育自古至今不停在辯論不同的課題, 但對於四周發出的哀聲卻無能為力。若真是這樣,這樣的神學教育是否值得我們繼續投放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經營呢?

近年西方各大神學院,無論在生源、經費、課程發展等,普遍都在急速地下滑;在可見的將來,要扭轉這個局面似乎是不可能的。筆者最近在加拿大、北歐、英國等地領會,也目睹了西方不少教會凄涼的景況: 很多教會的主日聚會只有寥寥無幾的長者參加,也有教堂淪為酒吧或商場。其中最令筆者痛心的,是倫敦某間只餘十個長者出席崇拜的西方座堂教會;本有一間華人教會希望購買該座堂,並承諾會照顧牧養那十位老信徒,但最終卻因價錢問題,這教會所屬的總會,決定將這座座堂賣給印度教作印度廟!筆者在一個主日經過該座堂,看到一些印度教徒進出這座原為敬拜真神的「教堂」!筆者不敢想像那原本在這裡聚會的十位老信徒是否與印度教徒共用這座堂,真是情何以堪!

西方教會所走過的路,也許提醒我們,不論教會或神學院,我們不能忽略時代民眾的需要。近年香港教會的確面對前所未有的內憂外患:大量教牧及信徒移民,青少年聚會人數普遍下滑,香港教會像西方教會開始出現老化的跡象等。盼望這些「警號」能喚醒我們,教會若仍然只忙於內耗的人事問題,神學教育仍着眼於無關痛癢的辯論,恐怕香港教會重蹈西方教會景況堪虞的步伐,將會比我們想像中走得更快。

要面對這個挑戰,當然是需要多方面考量的。但在這段經文中,主耶穌給我們的教導卻是非常寶貴,祂指出門徒的問題是「不信」(可九19);具體的方法是:「非用禱告,這一類的鬼總不能出來。」(可九29) 沒有專心禱告倚靠主就是因為「不信」。因此,用信心禱告投靠主,同時也勇敢地走進在困苦的人群中作見證,才是今天教會應有的出路。若這是教會應走的方向,今天神學教育就不單要在真道上站立得穩,同時也應着重信心禱告的操練,讓神學生自己更多經驗神改變人生命的大能,以致我們可以在群眾中有能力地為主作見證。筆者也相信,唯有這樣的神學教育才能造就教會,使教會在困局中重新站立起來,為主打美好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