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虛空的人生!

2025-03-31 / 孫淑喜

傳道書九章 7 至 9 節這樣說:「你只管去(原文只是一個命令式動詞『去!』)歡歡喜喜吃你的飯,心中快樂喝你的酒,因為神已經悅納你的作為。你的衣服當時常潔白,你頭上也不要缺少膏油。在你一生虛空的年日,就是神賜你在日光之下虛空的年日,當同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因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勞碌的事上所得的分。這段經文將傳道書兩個看似互相矛盾的主題直接連在一起:「人生是虛空的」和「我們要享受人生」。

傳道者一開始就宣告:「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傳一2)「虛空」的基本意思是「風」或「氣息」,因沒有實體,亦不能久存(參詩一四四4),引申出「虛幻」「枉然」(參詩三十九5-6)。傳道書用此形容人生時,意思就如我們所說的「沒有意義」。既然人生一切都沒有意義,又如何享受人生?

智慧與虛空生命

首先,我們要留意傳道者的「虛空」帶有一個修飾詞:「日光之下」;換言之,一切只以眼所能見的準則來說。一切都是虛空乃因從「沒有日光之上」的世界觀出發,人選擇了要以自己為中心、要以自己為自己生命之主,而不以「日光之上」的神為中心和最後引導,故只能困在「日光之下」,看不見出路。

單從日光之下的向度看人的生命時,生命是沒有出路的。歷史就好像許多古代民族早已體會的一樣,是轉完又轉大循環(參傳一4-10)。人的境況根本不能改變(以往所有,仍會再有)。十九世紀的科技發展令人以為人可以在地上建立天國:醫學令人不會死亡,教育令人不會犯罪。但科技發展只會令人的問題加劇:現代武器比起古代刀槍箭矛可在更短時間造成更大的傷亡,教育造就出為害更深的高科技罪犯,以為大殺傷力的傳染病是中古時代才有,但因着人的愚昧而從其他動物身上帶來的病毒,在「醫學昌明」的今天仍讓人類付出沉重代價。人一生的經歷也不見得在本質上有甚麼改變(以往所行,仍會再行)—生、老、病、死不在話下,人每日也為謀生而勞碌,就如以往用的是紙筆,今日用的是電腦、手機,但不也是由出生就等待死亡嗎?

究竟生命有甚麼意義呢?這是千古以來不同智者都在問的問題。人自以為是萬物之靈,可以用智慧解決一切問題,但傳道者指出人的智慧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彎曲的,不能變直;缺少的,多不勝數。」(傳一15,下半節是筆者按原文譯出)到頭來智慧愈多,煩惱愈深;加增知識,增加痛苦(參傳一18)。

妄圖以人的智慧解決人生問題,最終的結局可能就如傳道者所發現的:「但我費煞苦心後卻知道:智慧和知識只是瘋狂和愚昧。」(傳一17 上,筆者譯)提出「上帝已死」的哲學家尼采(他指沒有上帝,就沒有必然的價值或道德律,所以近代強調沒有絕對真理,每個人自己就是真理)晚年精神邁向徹底崩潰。這段時間寫給身邊友人的書信表達了他最激進的思想,這些書信被稱為「發瘋的書信」。尼采最後自殺身亡。

享樂與虛空人生

用智慧、做學問是件辛苦事,也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能力。也許更多人會認為:何需傷腦筋,盡情投入人生,享受人生帶來的快樂不就可以了嗎?傳道者站在所羅門王的位置:除了擁有人間最高的智慧,他還有數不盡的財寶和最大的權力,想做甚麼也可以,於是

  「我大張旗鼓:
     我為自己建造許多房舍、
     我為自己栽植許多葡萄園、
     我為自己修造許多庭園和園林
      (在其中我栽種了各式各樣的果樹)、
     我為自己修造許多水池去灌溉一個滿是林木的森林、
     我買了男僕、女婢,還有家中出生的僮僕;
     我亦擁有許多家畜,包括牛羣和羊羣。
     我所擁有的比起耶路撒冷歷來的人都多!
     我更為自己蒐羅銀子、金子,並諸王及各省的珍寶;
     我為自己培養出許多男、女歌手,
       並亞當後人心頭所好——妻和許多妾。

我財勢大增,日見昌盛,超過耶路撒冷歷來所有的人,而且我仍然沒有喪失智慧。凡我的眼所要求的,我決不加以拒絕;我不阻止我的心享受任何快樂。的確,我的心在我所做的一切中找到快樂!這就是我從自己所做的一切中所獲得的。」(傳二4-10,筆者譯)


的確,正如傳道者在二章 10 節的反省,享樂會帶來快樂,因為神希望我們享受祂所創造的(參詩一O四14-15;提前六17)。神造我們的感官,如用味覺享受美味可口的佳餚、用聽覺享受超越時代和民族的美樂、用視覺欣賞壯麗的景色、用觸覺感受家人的扶持。單以感官的立場出發,我們可以說:「我們是為享樂而被造的!」所以傳道書每個主要段落都叫人享受生命(參傳三13,五18-20,八15)。當然,同樣的段落亦指出:人享受的都應該是自己勞碌所得的。

但即使神希望祂所造的人能享受祂創造的世界,傳道者仍然哀嘆:「但當我回顧我手所做的一切和我用血汗所換回來的成果:看哪!一切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沒有賺得甚麼!」(傳二11,筆者譯)

享受生命前提在日光之上


傳道者在九章 7 節勸人享受生命時,已經點出能夠享受生命的大前提:人已經被神悅納。神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參創一27),與人分享祂的神性,是希望人能夠與祂有生命的相交(參彼後一4,《和合本》「神的性情」應譯作「神性」,指神的本質,見《新譯本》及近代主要英譯本。這節經文描述蒙基督拯救的人的狀況,這只是恢復神起初造人的目的),但人竟要追求與神同等(參創三),破壞了與神的關係(參創三8)。沒有了與生命之主的相交,人不能達到被造的目的,生命亦永遠不能得到滿足。試圖用自己那自以為與神同等的智慧建立人生意義,不是瘋狂和愚昧嗎?人嘗試填滿生命中因失去神所帶來的空洞,只會扭曲神所創造讓人享受的美物:享受變成掠奪,要滿足永遠不能用物質填滿的空洞(參傳五10,相對於傳五19);要與人同走人生路的愛(參傳九9,《和合本》「當同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應譯作「與你所愛的妻子一同體驗生命」,焦點不是「快活」,而是共同體驗)變成人自我滿足的情慾(見上文對傳二8 的翻譯「亞當後人心頭所好—妻和許多妾」,當中的「妻妾」原文用的不是一般指妻子的字,而是源自女性乳房的用詞,指的是從「性」的角度看待女性,只視女性為男性的玩物)。

離開了神,沒有誰能享受生命(參傳二25,《和合本》的翻譯不正確,請參 NRSV、NIV 等近代英譯本)。但只要回到神面前,藉着耶穌基督的寶血,與神繼續同走這條人生路,就算在今天這個仍然遠離神的世界,仍然有數不清的罪惡(參傳三16,四1),日子又短又苦(請詳細讀傳道書),我們仍可享受這生命。

本文轉載自《傳書》雙月刊第193期,版權屬『中國信徒佈道會』。

延伸閱讀:

高銘謙:〈在微塵裡的人生發出呼籲 〉

郭鴻標:〈接受自己的「分」

延伸讀家推薦:

郭鴻標著,《與神同行的人生》(香港:播道會文字部,2023。)

高銘謙著,《微塵裡的智慧(香港:播道會文字部,2023。)

謝挺著,《詩歌智慧書》(香港:播道會文字部,2023。)